中國國家博物館出發,一路南行,近30分鐘的車程后,一座安靜的小院映入眼簾。這里,便是國家博物館文保院的所在地。國家博物館館藏143萬件文物,在這間“文物醫院”中得以修復和保護,全國文保單位經常在這里尋求技術支撐、修復協助。文保院內,6個研究所各司其職,近40位文物修復師伏案埋首,悉心呵護著文物的健康,將中華千年文脈薪火相傳。
近日,記者走進這間“文物醫院”,探秘國博文物修復那些事兒。
文物“體檢”用上高科技儀器
如同病人進醫院看病一樣,所有的文物在修復之前也要做個“體檢”,這些工作都是在藏品檢測與分析研究所完成的。通過對文物及相關樣品的分析檢測,修復師才能根據“體檢報告”,制定相應的保護修復方案,專家評審通過,才開始正式保護修復。文物保護修復過程中,也會持續檢測,隨時掌握文物的健康情況。目前,研究所里有30余臺儀器,為各類文物做“體檢”。
文保院2樓,一間明亮的實驗室里,一臺復雜的儀器正在運作,文物檢測人員丁莉向記者介紹,面前的儀器叫做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,應用非常廣泛,可以用于古代有機遺存的分析,例如鑒定出土紡織品中的天然染料,古代器物中食物殘留等。另外,它還可以用來檢測博物館展廳和庫房中的揮發性的有機物,“比如空氣中的酯和醛等,會影響參觀者的體驗與健康,另外還有一些酸,會對文物產生傷害。這些都需要我們來提取極少量的樣品,用這臺3D檢測儀來檢測?!?/span>
另一間屋子內,文物分析檢測人員楊琴手持一個小小的樣品臺,向記者展示她從油畫上取下來的樣品,“大概在這里有個小點,肉眼勉強能分辨?!睏钋俳榻B,把這么小的一粒樣品放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,就可以分析出這部分油畫顏料的元素組成,根據樣品形貌、元素成分和分布的不同,可能推斷出原畫的筆法,以及后期是否有過修補等信息。